
鲁班巧制“插门闩
鲁班,一个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的名字。小学课本里有他的传说,土 木工匠都尊称他为“祖师爷”,国家建筑行业最高奖命名为“鲁班奖”。两 千多年来,许多有关他的传说、故事,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。鲁班巧制 “插门闩”,便是其中的一个。
有一天,鲁班正在帮助邻居修缮房屋,来了一个牵着马,穿戴像模像 样的人找他。鲁班一问,原来是外地一大户人家要盖新宅院,派人来请他 去领班的。来人说,“俺家主人走南闯北,做过生意,当过官,经多见广。 他是在这周围百八十里打听,工匠数你最巧,才让俺来请的。”他告诉鲁 班,“俺家主人要求新宅子建在龙凤山前,四进院子,大门朝南,二门朝 东,中间是腰楼,后院堂楼二层五间,最东头那一间是三层方楼,二至三 年建成。”最后问鲁班,“敢不敢接这个活?”鲁班一口答应下来。来人留下 地址,骑上马就走了。
施工的地方离家较远,习惯外出的鲁班准备准备,就背着工具、行李 离开了家。
半路上,天就黑了,只好找个村庄住下。借宿的这家祖孙二人,家里 很穷。吃晚饭时,用的是一张陈旧的地八仙桌,三个小板凳,其中一个还 是“三条腿”。吃完饭拉呱时,忽然一阵风把门吹开,灯也被吹灭了。老人 一边点灯一边说,“嘿!白天有野狗撞开门,我拿顶门杠撵它,随手放到院 子里啦!”鲁班赶忙出去找到顶门杠,拿回来才把门关好、顶上。原来在古代,平常人家不论院门、屋门,都是单扇门。所说的“扇”,当时是指用竹 苇、杂木制成的门,关上后是用木棍来顶的,俗称“顶门杠”。
第二天,鲁班刚要走,天下起了雨。真是人不留人,天留人。只好再 多待天了。
鲁班是个闲不住的人,瞅见“三条腿”的小板凳,就想给它补上条腿。 鲁班见墙旮旯里有根不长的木棍,便拾掇出来。一看,边上被虫子啮蚀了 一个洞。鲁班斧砍凿剜,也没有找到虫子。木棍有了凹窝,不能用了,他 生气把它放在饭桌上。不经意,木头的凹窝扣在了凿上。去抽凿时,又被 凿把挡住。这一抽一挡,让他想起昨天晚上手扶“门框”顶门时,就曾想: 如果不用顶门杠,也能关上门,狗撞不开,风刮不进有多好!
两件事一联系,他立刻动手,比着带凹窝的木头形状,又做了同样的 一根。然后一根扣在门框上,另一根扣在门边上,关上门对齐,让小伙子 拿条木向里一插,门就打不开了。鲁班不由得喊了一声“管!”接着,加工 了一下,把两根木棍分别固定好。就这样,既安全又方便的“插闩子”诞 生了,一直延用了两千多年。而且经过后人的不断改进,“插闩子”成为多 种器物上千变万化的新“关键”。
该告别时,老人家说话了 : “鲁班啊,我看你是个好心的巧人。小孙子 十四五岁啦,想拜你为师,不知你愿意收这个徒弟不?”鲁班觉得祖孙俩家 境困难,这两天也看到小伙子聪明勤快,就答应收下这个徒弟。随后,师 便 家上 。
师徒二人来到一条河边。河边有船,却无人。那就等一会吧。徒弟搬 来两块洗衣服用的石头,两人坐下来歇歇脚。徒弟突然看见河边有螺,其 中一只慢慢顶开螺盖,伸出头,像似要透透气,或者在寻觅食物。他喊师 傅也看看。这时,一只蚂蚁爬过来,触动了螺,只见螺迅速缩回身子,闭 上了螺盖。徒弟将螺捡起来,试着用手指甲将螺盖打开,竟然没有掀开。 鲁班看在眼里,若有所思……
“ 喂! 上船喽!” 一声呼唤, 摆渡人已在身边。 徒弟随手捡了几只螺放进衣袋里,跟着师傅上了摆渡船。
房主人知道鲁班来了,安排好食宿,便来找他。房主人说了说宅院的规模,让他先设计个图看看,还强调:所有门窗都要以安全为准则,尽量 做到双保险。特别是后院堂楼东头的那间方楼,要与堂楼相通,二层以上 的外墙只留高窗不留门。鲁班一听,这可与一般户盖楼房的要求大不一样。
没有金刚钻,不敢揽这瓷器活。鲁班面对这些难题,首先想到的是大 户人家新盖的楼房不同于穷人家。拿门来说,都是两扇木头的。刚刚给徒 弟家门上安的“插闩子”,可以改在两扇木门的中间,上下安两道“插闩 子”,然后再用顶门杠一顶,不就是“双保险” 了么。他做了个样子,房主 人一看,大加赞赏。
一进一进的四合院建起来了。房主人从前院走到后院,又提出了新想 法,堂楼和方楼的楼梯口,都要安上门,做到人上去后能关,下面的人顶 不开,上不去;人下来后关上,上面的人打不开,下不来。鲁班明白,这 一带是兵家必争之地,不是齐国打过来,就是楚国打过去。这最后一道难 题,是房主人在兵荒马乱、万不得已时,保证一家生命、财产安全的又一 项“双保险”措施。鲁班仔细查看了楼梯口,连着设计了两个方案都不理 想,他陷入了沉思。
这时,铜盆的响声惊醒了他,一转脸,见小徒弟正注视着盆中顶着螺 盖探出头来的螺。鲁班走过去用手一触,那螺立即缩回了螺盖。察螺生智, 鲁班有了灵感。他立刻返回楼梯口,量了尺寸,接着拼制成比楼梯口大的 盖板。盖板的一边两头带轴,另一边安上插闩。盖板盖上楼梯口,周围再 固定上像螺壁一样高出盖板的护框。这边固定好轴,那边把插闩插入护框 孔内。正反两面都一样。人,上下楼可自由操作,灵便又牢固。最后的一 道难题解决了,大宅院圆满竣工。
*作者周公严,摘取自《圣匠鲁班》王中著,青岛出版社2016年年6月第一版第045页
上一篇:刻石九州--鲁班刻石九州的故事
下一篇:《鲁班的故事》目录索引
- 2018-02-10《鲁班的故事》目录索引
- 2019-12-09山东卫视专访——“非遗”鲁班锁代表性传承人李...
- 2019-12-09山东省女企业家协会举行2019年度工作会议圆...
- 2019-12-09知识产权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走进鲁...
- 2019-12-07喜讯【圣匠鲁班】品牌荣获巾帼电商大赛二等奖
- 2018-03-17赤水河的妆银匠民间民俗文化
- 2018-03-16鲁班鲁雕梁
- 2018-01-29季老•任老•滕州 -...
- 2018-03-16鲁班借龙宫
- 2018-01-29齿草化锯--鲁班造锯的故事